如何打开内销市场?这些棉纺企业有何绝招?
2020-08-06 10:56:07 来源:中国纺织报
8月,新棉即将进入成熟期,但棉纺市场依旧低迷冷清。不少纱线企业老板感叹:“今年纱线市场还有春天吗?困难的日子太难熬了,就快支撑不下去了。”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数纺织企业产销低迷、资金周转困难,一些纺织企业陷入停滞状态,但在总体低迷的市场大环境下,我们也能看到仍然有纺纱企业订单排到两个月后,仍然有纺纱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研发新的纱线进一步打开内销市场。那么,这些企业又是如何做的呢?
正凯新材料:
智能追溯系统保证快速反应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纺织行业整体市场萎缩,但在位于枣庄市中区的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纺纱20万锭智慧工厂,功能性纱线订单已排到了两个月以后。
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主任王延永表示,订单排满得益于他们“小批量多品种”的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多品种小批量”的接单模式让正凯成功突围接到了订单,然而,生产车间出错的机率也相应增加。“车间里面有几十个品种在生产。那么多物料,送错一桶的话,就是很大的一个质量事故,经济损失大的话可上百万元。”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厂厂长何胜军说。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据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马国内首个条桶智能追溯系统,通过安装无线射频识别装置和智能芯片,实现工装器具的产品信息互联。
以品种识别为例,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申德龙介绍,过去要从仓库中找出客户需要的纱线品种用作生产,主要依靠既有经验,但因为纱线品种繁多,“大海里捞针”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出现失误,有时一批纱线生产完了才发现不是客户需要的品种。现在工装器具装上了FRID智能芯片,可以实时记录机台品种信息。“我们每一个条桶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信息,通过白盒进行识别。当工装器具承载的物料上机时,可自动触发系统校验,一旦出现上机物料与实际生产品种不相符情况,机器就会自动报警并停机。以前都是一桶一桶地看,现在条桶一亮红灯,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如此一来,既从源头避免了错织现象,也稳定了产品品质。”
今年,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又启动了新一轮技术改造,加装了自调匀整和在线检测装置,通过纺纱生产大数据管理平台把控质量,用工规模由4000人减少到800人。“我们技改投入占产值的1/3左右,通过研发一些高端的、功能性的、时尚型的纱线来提高附加值。”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昌进说。
FRID智能识别、物料追溯、质量在线检测和控制……在这里,有了国际先进的自动化装备,智慧纺纱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裕大华集团:
稳定产品质量杜绝退货情况
“今年1月,我们的纱线订单就已经排到了6月。产品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现在的库存量不到10天。”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公司总经理卫江介绍道。在建成智能纺纱车间后,这家传统纺织企业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
在裕大华纺纱车间,一排排纺纱机器轰鸣,上万纱锭高速旋转,输送、换卷、接头、检测……各道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自动进行。偌大的车间里,却看不到几个工人,完全不是传统印象中的“万人工厂”。车间背后的一间会议室里,有一个大屏幕,车间里订单有多少、纺了多少纱、用了多少电等等信息,上面显示得一清二楚。车间里还安装了大量传感器、工业机器人、AGV搬运小车等,创建了纺纱生产的独有新模式,大部分工序不需要人工参与,夜班可实现无人值守,成为“黑灯工厂”。
据悉,2018年,裕大华投资3.3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项目”,引入了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纺纱、智能物流、智能仓储等系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以往,纺织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不同工序之间运输纱线,工人们手拉肩扛,劳动强度很大。现在全部用运输机器人,根本不需要人工操作。”卫江介绍,智能化改造后,1万锭纱生产线用工量从过去的53人减少到15人以内,降低了71.7%,运营成本降低了14.85%。
纺织行业流程长、生产柔性化,要实现智能制造,难度非常大。此次智能化改造,是裕大华历史上最大一笔一次性设备投资。随着新生产线的投入,裕大华已实现全工序、各部位物料的全方位智能分拣和收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产品质量可追溯。过去,产品标签靠人工写在纸上,很容易丢失,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追溯。而现在,车间很多设备上安装了芯片,通过智能质量追溯系统,很容易找到问题根源。“车间改造后,我们一共生产5000吨纱,没有出现一起退货、索赔的情况,以前每年都会出现几十起。”卫江介绍。
顺境扩产能,逆境抓技改。目前,裕大华已逐步形成原料贸易——纺纱——织造——印染——服装、从纤维到时尚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不断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
恒丰集团:
全面创新战略突破核心技术
6月份,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举办的中国纱线流行趋势产品推荐活动中,临邑恒丰纺织生产的“环保可降解纱线——丁纶”入围“2020/2021中国纱线流行趋势产品”名单。
“恒丰成功实现由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的跨越,最核心的一点是深入实施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战略,有一系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新特产品,通过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研发新产品,迅速实现量产,用新产品占据大市场,向高端产品要效益,从而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培植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德州恒丰集团理事长孙传芳表示,一直以来,恒丰研发的脚步未曾停下。
孙传芳认为,在转型升级方面,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方面的匮乏。对此,恒丰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另一方面,与产业上中下游的知名公司、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智借力,突破核心技术。
“为解决植物染纤维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我们联合青岛大学、杭彩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成立了山东省恒丰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同时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企业院士工作站、与植物染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草木染产业联盟,共同开发植物染服饰产品。”孙传芳介绍到,纺织服装产业被列入四大传统产业,明确了新模式与新技术双轮驱动,双向延伸产业链,资本助力,推动纺织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资本化、集群化转型的发展思路。这非常符合恒丰发展实际,恒丰集团抓住了差异化发展策略,在新型纱线研发生产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新型纤维纱线迅速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让恒丰集团一次次抢到了市场话语权。”
在发展过程中,恒丰集团创造独有的“理事长单位”模式,在宁夏、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加大扩张步伐,现有48家理事长单位,相当于建了48家德州恒丰,形成独有的“恒丰速度”“恒丰模式”。“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是企业腾飞的双翼。没有管理和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也无从着力,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目标,着手推进以产权为纽带的理事单位间的整合,使之成为经济独立、产权清晰,拥有更多经营自主权、企业决策权,并在新的管理架构下通过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以更好地激发各单位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未来,恒丰集团将在资本运作、产品研发、恒丰商学、咨询服务四条主干线上发力,实现‘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战略目标,力争到2021年打造两家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推动恒丰集团向国际化大集团迈进。”孙传芳说。
来源: 亚洲纺织联盟
相关资讯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张国清: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广州白马:五星级商品交易市场的领跑之道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 中产协与欧洲非织造布协会在布鲁塞尔会晤并签署合作协议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全国39个铁路物流中心全部挂牌成立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封面故事|博洋服饰集团:你的创业梦,便是集团的未来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