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低迷走势中传统产业开拓新“蓝海”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外贸频道 发布时间:2013-07-28
资讯导读: 就在前不久,海关总署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情况,其中6月份当月出口下降3.1%、进口下降0.7%的成绩,令外界对外贸严

就在前不久,海关总署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情况,其中6月份当月出口下降3.1%、进口下降0.7%的成绩,令外界对外贸严峻形势的担忧骤增。
  
  然而仔细分析数据会发现,在一片低迷走势之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却表现良好,上半年,以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100.2亿美元,增长12.6%,高出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2.2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外人眼里,往往代表着高投入、高能耗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然而,传统产品并不一定是落后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土地、用工、环境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产业升级必须首先完成对传统产业的产业替代,引进更高更新的产业门类。于是各地充斥着传统产业‘抛弃论’、‘无用论’,热衷于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全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冷落传统产业,甚至挤压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殊不知,用‘格式化’传统产业的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的做法。既引不来新凤凰,又失去了金丝雀,使区域经济陷入进退维谷的转型陷阱。传统产业之所以“传统”,是因为其发展时间较长,技术较为稳定,而非落后产业、淘汰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排斥的只是传统的和旧的生产方式。相反,正因为传统产业发展时间长、技术稳定,所以具有更成熟的产业分工、集聚体系,更坚实的产业资本和更广阔的产业网络,对夯实产业基础,催生新兴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相比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技术相对稳定,产品高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但传统产业也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突出自身特色、打造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共同选择。
  
  事实上,在每年新创建的品牌中,真正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的只是少数。很多企业只有生产加工能力,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而每一家拥有著名品牌的成功的企业背后,也总有一批为之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只有这样体系才能富有弹性,集实力与效率于一体。
  
  假如说转型升级前我们所有的企业都是为海外公司、海外品牌做贴牌,转型后倘若我们生产规模没有缩小,在世界市场份额没有下降,仍有95%企业是在做贴牌,但80%的量是给中国公司、中国品牌做贴牌,那么,这就是巨大的成功。
  
  在技术革命的大浪潮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企业共识,其对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传统产业如何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尚在摸索当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不是简单地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也不是通过企业内部营运新领域取代传统领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必须有效地抓住转型升级的核心。现代经济学观点认为每个产业的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相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好坏之分,因此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脱胎换骨必须与企业自身定位、发展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完成由粗放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发展的转变,由“汗水型经济”向“智慧型经济”的转变的双转变,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并提高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传统产业一般被认为是高能耗的产业,其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新技术和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研发平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企业自身的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在节能降耗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高成长性的产业。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需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改造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营销模式,达到降低经营成本和优化组织结构的目的,并且通过技术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抓住新的市场空间和方向,实现企业的差异化发展,从“红海”跳入“蓝海”。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生产技术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还需要企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她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传统产业的升级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其相匹配。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改造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开拓 低迷 走势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