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许坤元: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重点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名人 发布时间:2012-11-24
资讯导读: 面对诸多新的发展趋势,化纤工业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继续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自身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形成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面对诸多新的发展趋势,化纤工业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继续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自身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形成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国际市场持续低速增长,国内用工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等,都大大增加了行业的发展压力。在外部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何突破各种制约因素,可持续地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成为纺织行业当前面临的根本性任务。

化纤工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制造工业和重要的国际新兴材料工业,在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及资源、要素条件都在发生新变化的今天,化纤工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比如下游需求仍将稳步扩大、纤维材料新技术将加速进步、低碳绿色成为必由之路、化解成本压力极其紧迫、需求新特征驱动生产模式变革等。面对诸多新的发展趋势,化纤工业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继续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亟需加快重点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积极拓展产品应用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格局、建立现代标准体系,这四大重点也指明了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快重点技术领域创新

以缓解天然纤维紧缺矛盾及满足多领域、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加强仿真化学纤维及新型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研究开发。

瞄准产业技术高端,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突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复合材料技术。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速生林材、海洋生物等多种资源,开发可降解、可再生的新型生物质纤维,有效替代石油资源。

加快开发和推广清洁安全、经济可行的废旧纤维制品再生利用技术及成套装备,提高纺织行业对废旧资源的利用水平。

加强化纤全流程清洁生产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积极拓展产品应用领域

大力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加强纤维材料新技术的优质化、系统化、个性化应用开发,促进化纤技术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下游应用产品,提升市场价值。

发展产学研合作、上下游企业联合、产业联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合作开发模式,在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产品创新主动引领需求扩展,资助开拓化纤产品应用领域。

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纵向集成优势,拓展市场空间。

加强化纤企业及产品品牌化发展,促进化纤企业从传统制造型向“研发—制造—营销”一体化优势企业转型,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优化资源配置格局

抓住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纤维创新加速的时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吸收先进发展经验,利用国际高端技术资源,提高我国化纤行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大力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促进化纤产品出口稳步增加,推动成熟的国产化成套工程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有条件的化纤企业加快建立跨国供应链,利用其他国家的石油等原料资源,建立海外化纤原料基地。

国内方面,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条件,促进化纤产业区域布局合理转移,在具备原料保障条件、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以竹、麻、速生林材等为原料的纤维素纤维加工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鼓励以内销为主的化纤产品加工环节向中西部地区加重布局。

建立现代标准体系

加快化纤行业标准化进程,建立与化纤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及时开展常规品种标准的修订、补充工作,确保标准与行业技术进步实际相结合。

加快差别化纤维、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及再生纤维的产品、检测、试验等系列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为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提供依据。

关注并参与下游相关产业用纺织品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的研究、制定及修订,结合下游技术、应用标准优化化纤产品标准,为拓展化纤应用领域奠定标准基础。积极参与和承担新型纤维材料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我国纤维标准与国际标准实现对接和转化,提高我国化纤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

今年以来,虽然纺织行业受到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化纤行业的困难表现较为突出,但纺织行业经过多年调整提升,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只要客观地认识行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定有能力化解各种风险,战胜各种困难,尽快回到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来源: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