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讯 十二月的西安,已经很冷了。
选址在“纺织城”东北方向的西安现代纺织工业园,依然一派盎然生机。西安纺织集团投资20亿元,占地800亩,年产30万锭的大型纺织品生产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园区引进的28家企业,正在用引进的100亿元投资加班加点……
西安让纺织产业重生,正在接近现实。
说起“纺织城”综合发展的快速度,西安市委副书记、“纺织城”综合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董军说:“‘区办融合’是‘纺织城’综合发展的一个强力引擎。这个在全省开发区率先实施的管理模式,在制度设计和组织保障上都是全新的,为加快‘纺织城’综合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孤岛”融入西安经济发展圈
位于西安东边的“纺织城”,是“一五”期间国家在西北地区投资建设的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20世纪50年代,作为西安地区工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前苏联专家帮助建设,形成了以国棉三、四、五、六厂,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纺织印染企业为支柱,以西北电建四公司、纺织科研所等十余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集群,人口达到10万人,其中纺织企业职工5万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纺织城”尽享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享尽无限风光。时至上世纪80年代,“纺织城”依然有着优势惯性,职工收入高于西安当时工资平均水平,“纺织城”成为省城流行风尚的发源地,纺织女工也成为当时青年男子的最佳求偶对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企迅速显现出竞争疲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纺织城”纺织行业先进装备比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下子从巅峰跌落谷底,逐渐成为游离于西安市之外的城市“孤岛”。
计划经济体制下孕育的“大而全”,使企业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产品无市场,欠债无力还,断电停水是常事,工人收入年年减少,大量工人下岗,许多家庭生活极度困难,三代纺织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今年52岁的原国棉三厂女职工王小丽说:“说是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拿到手就700多元。日子没法过。”灞桥区委书记聂仲秋脑海里至今都挥不去纺织老工人背着人捡青菜叶吃的酸楚。
“纺织城”的衰败,纺织工人的苦楚,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格外关注。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数次到“纺织城”深度调研。一种勇于承接的责任意识,心系群众的情怀意识,促使“纺织城”综合发展改造的规划,很快在决策层形成共识。
2008年4月,“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正式启动。多年来,由于体制原因游离于西安市整体发展之外的“纺织城”,在2008年的春天里,融入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战略布局当中。.
“区办融合”激发内生动力
“原先想着要两三年才能完工,还不到半年时间,主体都起来了,争取明年底就能投产。”12月1日上午,在西安市泵阀总厂有限公司位于西安现代纺织工业园的施工现场,项目经理沈兵满意地告诉记者。
这家企业计划从西安主城区搬迁,在考察了多家开发区后,投资4亿元的项目最终落户在“纺织城”的西安现代纺织工业园。沈兵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里,关键是在这里的“发展办”就能办好一切手续。
如何加快“纺织城”的转型发展,尽快振兴纺织工业,西安市委、市政府赋予“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市级权限,下放了规划、土地、建设、市政、环保、财政等15项行政管理职能。综合发展办公室既参照西安市同类开发区管理,又与灞桥区实行“区办融合”的发展模式。时任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董军挂帅“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三位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灞桥区区委书记、区长分别兼任市纺织城综合发展办党组书记、主任,10大片区重点工程指挥部的主要负责人都由区级各大班子领导担任。由于在干部使用上实行“区管办用”、“区办双管”,真正从体制上加大了“区办融合”的力度。大家肩担使命,守土有责,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纺织城”振兴发展的健康氛围。
西安现代纺织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洪波深有感触地说,“区办融合”之后,区上和各街道办是利益共同体,在征地拆迁等过程中扯皮推诿的现象大大减少,工作成本相当低。群众的利益、街办的利益、产业园的利益、综合发展办和区上市上的利益都得到有效维护。
西安纺织集团副总经理杨柳告诉记者,“区办融合”给企业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办事效率提高了,企业搬迁到现在纺织工业园的相关审批手续在综合发展办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目前,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已引进企业28家,合同引进资金100亿元,8家已建成投产,吸收3000多名纺织工人实现再就业。园区建成后,不仅能形成约500亿元的产值,成为灞桥区乃至西安市经济新的增长极,而且可以提供8万多个就业岗位,将为目前“纺织城”地区约2万名劳动力的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据统计,仅仅三年间,“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已实现融资18.64亿元,引进项目57个,合同引进资金506.83亿元;开工项目89个,完成投资227亿元。未来五年,灞桥区还将投入1180亿元推进纺织城旧城改造核心区、浐灞河滨水生态住宅带、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三大板块的建设;在纺织企业开始搬迁的同时,启动旧城区棚户区改造,让更多的纺织工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受益……
“区办融合”惠及数万纺织工人
12月1日下午5时,刚到开饭时间,六棉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里就来了不少老人。热腾腾的稀饭、馒头,宜口的菜,一顿晚餐只要3元,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只要10元就可以在这里吃两顿饭,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享受送饭服务,最多的时候有120多位老人在这里吃饭。
75岁的吕秀琴老人说:“这里饭菜合口味、尽饱吃,多亏了社区……”六棉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刘文告诉记者,居家养老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对社区稳定很重要。
今年8月,西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所属的三棉等4家企业的企业办社会职能和非经营性资产,正式移交给灞桥区管理。其中包括4个生活服务公司及17个非法人部门、3所幼儿园、4所医院、12所中小学、12户独立法人经营单位。这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一宗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非经营性资产交由地方管理。随着移交完成,1万余名离退休职工、3万余名家属,将与企业剥离实行社会化管理,几十年的“纺织人”的身份将就此消失。同时,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以及家属的养老、医疗、教育、再就业等将与辖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在此之前,“纺织城”破产企业所属的12所中小学已整体移交当地政府,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享受和公办学校教师一样的待遇。原国棉四厂子校老师李海军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一个月只拿一千多元工资,现在每月工资至少2000元左右。我们对‘纺织城’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聂仲秋介绍说,“区办融合”使地方党委政府把纺织城的困难职工当成了自家人,在救济解困上义不容辞。仅2008年,我们就投入2000余万元,累计开发落实公益性岗位1500个,救助低保政策范围内的困难职工9896人,救助低保边缘困难职工2772人,困难企业职工生产生活问题得到缓解。去年以来,纺织城地区无一例困难职工因生活困难上访。
相关资讯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张国清: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何黎明:深耕产业场景 构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新生态 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做出应有贡献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中产协与欧洲非织造布协会在布鲁塞尔会晤并签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