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纺织六项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0-01-17
资讯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1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1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温家宝说,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项(人),其中,纺织行业共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和山东济宁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授奖项目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2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纺织行业除获得一项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之外,有3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分别是:由郭玉海、张建春、张卫东、陈建勇、张华鹏、张华等完成的“聚四氟乙烯复合膜共拉伸制备方法与层压覆膜技术”,由曾庆福、夏东升、张跃武、戴守华、阮新潮、杨俊等完成的“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由许并社、魏丽乔、戴晋明、刘旭光、马印、张书才等完成的“抗菌纤维材料功能化过程的界面物理与化学研究”。

还有两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分别是:由东华大学、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凝胶纺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连续无纬布的制备技术、产业化及应用开发”项目,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天津工业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复合型导电纤维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开发”项目。

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理论,研制了“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该技术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利用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和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该技术已经申请专利20项,其中7项获得授权。

该项目在技术上实现了四大突破:一是突破了现有环锭纺纱技术纺高支纱的极限,实现了优质纤维“超高支纺纱”。国际上原有毛纺最高极限纱支(公制支数)180/2Nm,而应用此技术纺纱可以达到500/2Nm;棉纺最高纱支(英制支数)300/2Ne,应用此技术可以达到500/2Ne。二是实现了低等级纤维原料及下脚料(落毛、落棉)纺高支纱,节约了成本,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三是突破了原有环锭纺纱技术对纤维长度、细度等性能要求,将一些原来不能在纺纱领域使用的纤维原料(如羽绒纤维)实现了纺纱应用,极大拓展了纺织原料的种类,实现了材料的充分利用。四是利用此技术设备可实现喂入原料精确定位的特点,采用多种原料纺制出具有不同特色与功能的各种复合结构的纱线,为不同原料优化组合与花色品种多元化纺纱提供了新途径。

该项目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认为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的原创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将对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该项目已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向全国的纺织企业进行了推广,已在毛纺、棉纺等企业中进行产业化生产,带来了纺织装备制造及纺织产业工艺、操作、管理等一系列变革。以该项目核心技术生产的系列产品,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源: 中国纺织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创新 成果专利 山东如意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