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造成金融市场的“黑洞效应”,对投资者信心、金融信用、资产效应到实体经济带来重挫,并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和中国的低端产业和产品,继而直接影响到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贸易,更影响到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的资金链、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
“猫冬”还是“转移”
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企业和市场人士提出了“猫冬”的应对策略。但是,这个“冬天”到底会有多长,人们并不完全摸底,怕的是“冬天”过去“春”没来,失去调整好时机。究竟如何分析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面对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纺织服装产业在世界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出现产业结构性问题,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预示着东南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制造成本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同时,人民币汇率的不断趋升正在逐步吞食早已微薄的利润,给纺织服装商品的出口留下了长长的阴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还在不断延续。据专业机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和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形成,人民币的汇率出现机制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此下去,纺织服装全行业的产业目标和市场调整迫在眉睫。纺织服装商品也许会象建筑材料、食品一样,不再是我国主要出口的贸易品种,那些以出口贸易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企业将面临新的市场考验。加上成本和市场方面的问题,纺织服装产业不只是一个“猫冬”的问题,而是需要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重新评估纺织服装产业的价值体系和市场形成机制,把产业结构性调整放在如何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实现产业和市场的战略转移的重要地位来思考。
结构问题突显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依据纺织服装产业特点划分为产地型市场和集散型市场,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市场格局。即,产业集群对产地型市场、产业集群对集散型市场。由于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与市场的高度集中。这种格局在以卖方市场为主、出口贸易为主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随着纺织服装国际市场的变化,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高居不下的情况下,这种“前店后厂”式的产业与市场格局显然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要。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阵痛,但从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的高度分析,新的结构调整将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市场转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目前,东南“五省一市”纺织服装产值、企业、市场等各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均已超过了86%。在中国东南“五省一市”,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围绕这些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的投资很多都属于出口导向型,如果出口前景变得黯淡,很多与出口贸易相关的市场力量所推动的高投资将迅速消失。目前,中国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按照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比重计算,至少有近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由纺织服装商品的出口而换取的。一旦美元发生50%的贬值和风险,意味着我们全行业劳动成果的50%付诸东流。
首先,从出口产品结构看,纺织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37.4%,其中纺织品出口147亿美元,服装出口256亿美元。如果出口贸易受阻,这些商品势必会流回到国内市场。以往,一些纺织服装企业以外销自居,对内销市场不屑一顾,对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更是嗤之以鼻,现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将成为新的销售平台。市场的商户和商品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其二,外向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需要进一步调整。目前,不同类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义乌市场等,外向度高达50%以上,受到的市场影响会相对严重。而东北的一些集散型市场,比如沈阳五爱市场、哈尔滨红博市场等,其受到金融危机和产业调整的影响不大。因此,南北之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之间的调整和转移也将展开,为新一轮的市场整合和对接创造了条件。
“内需时代”来临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世界经济将迎来“亚洲时代”,中国经济将迎来“内需时代”。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最大出路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纺织服装长期发展的战略。我国国内市场消费目前开始出现了三个亮点:一是社会消费增长达到13.7%,首次超过GDP10.7%的增长水平;二是农村消费实现了绝对值和增长速度的双突破,成为推动纺织品市场内需能量释放的一个新平台;三是我国城市化已从2000年的36%提高到2006年的48%以上。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内需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66.8%提高至2006年的73.1%。
近年来,随着营销渠道变化和新型业态的出现,纺织服装由过去单一的百货商场,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服装市场、大型超市、服装专卖店、百货商场等业态共存的市场结构;在农村市场,由过去主要依靠集贸市场逐渐转向集贸市场和专业服装店共同发展的局面。纺织品、服装的营销方式也由传统的面对面销售,发展到电子商务、网上贸易(B2B、B2C、C2C等)等新型经营方式开始进入,经营模式、营销手段更趋向于多样化。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没有农村居民需求的提升,扩大内需进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缺乏现实性。正是农村的发展带动了纺织服装批发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村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决定》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今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将全面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开创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新纪元。应该说,随着农业商品市场化、农村建设城市化、农民土地资产化,10亿中国农民的消费市场将成为纺织服装市场拓展的新领域,而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将成为连接中国亿万农民最大的平台。
市场布局要调整
从内需的角度看,东北、中西部地区是纺织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比如,东北地区有近1亿人口,有四季分明的气候。东北有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和占全国近20%的消费市场,但是仅有占全国不到2%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和不到5%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往,东北的经销商采购纺织服装都会选择几个知名的品牌专业市场,服装就去广东的白马、家纺就去江苏的叠石桥。但现在不一样了,广州的白马、江苏的常熟、福建的石狮,还有无锡的新世界、濮院的四季汇等新市场,到底去哪采购很难选择,即便是去了常熟,那里的男装中心、裤业中心、国际服装城、天虹服装城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产地型专业市场是商品经济短缺、信息系统、物流配送等环境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性的产物,也同时成就了类似义乌、常熟、虎门、叠石桥等产地型专业市场。事实上,市场是各类经济因素综合聚集的体现和代表,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成熟,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现代化产销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专业市场正在向展贸中心、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构成的市场综合体的目标发展,除了已经形成的品牌商圈、品牌市场、品牌品类之外,如果再继续扩大和增加专业市场的规模、投资,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市场竞争和资源浪费。产地型专业市场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扩大内需市场的冲击下,将面临“不在发展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消亡”的考验。目前,一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市场支撑的小型产地型专业市场已经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更有一些在成熟商圈中建设的新型专业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招商难、运营难的窘境。
东南“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的重叠建设是在中国历史条件下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的表现,这样的布局和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扩大纺织服装内需市场的瓶颈,同时也将成为产业和市场双向转移的动力和基础。
“双向转移”大势所趋
目前,一些新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将面临资金、招商和运营的压力,一些传统、品牌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将迎来新的转型、提升和创新的机遇。面对着中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巨大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我们提出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1、市场需求是跨地区双向转移的前提。
所谓“跨地区双向转移”就是将东南沿海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的东北和中西部转移,继而带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移;同时将东南沿海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向中国的东北和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按照市场规律的发展要求,产业和市场的单向转移已经开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产业转移方面:一是集团性的开发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比如,河南的中国元通纺织城、辽宁康平的沈阳纺织服装产业园、武汉的汉正服装工业园等;二是企业性的开发建设工业基地,比如,福建的七匹狼服装公司在沈阳建设的工业物流中心等。
在市场转移方面:一是品牌、服务和商户的转移:比如,浙江义乌市场的管理、服务、品牌和商户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全国标有义乌的市场已经近20个;另外,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也都在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实现品牌、服务和商户的转移;二是市场建设的转移:比如广东华南城集团在广东建设华南城工业原材料专业市场之后,又大举在辽宁的铁岭投资建设超百万米的东北物流城。在北京、在天津、在安徽等地区,这类的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市场转移的领跑者。
但我们应该考虑到,纺织服装属于集群式发展产业,需要产业与市场的互动,否则就会陷入有了产业没有销售、没有市场平台了;有了市场难以招商、难以有产业支撑的恶性循环。如果实现“从产业集群到产业联盟、从市场联盟到市场配置”,以此来实现南北市场的对接、南北产业的对接,而不是单纯的东南沿海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产业的自我循环式对接,将会带来全行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的结构性调整。究竟是由于这些产业的转移,开始带动了市场的转移,还是由于这些市场的调整带动了产业的转移,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的内需市场正在成为新的市场热点,扩大内需市场将成为纺织服装全行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跨区域的双向转移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着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未来的重任。
2、建立产业与市场的跨地区双向转移体系
(1)建立扩大内需市场的结构调整机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成本结构调整的标准和体系。
(2)完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业态调整。突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综合功能,通过完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市场“市场综合体”的商务功能。再比如,当前流行的“外贸内销中心”、“尾货市场”、“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等新的市场业态,都将成为专业市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3)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终端下移。以往,我们比较重视大型区域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对纺织服装的省级代理服务。传统的做法是,这些代理商基本都入驻在大型专业市场内等待县镇的经销商来采购代理。现在看来,集中大型专业市场的总代理将批发终端下移,集中在县级商业中心开办“三线”批零结合终端,已经成为延伸市场终端、增强代理加盟的新方式。郑州银基商城等市场在河南全省各县开展的巡回展销活动就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终端下移开辟了新的思路。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的商户建立新的终端,促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内的商铺、商户、商品的终端下移,是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扩大内需、增强服务的新趋势。
(4)跨地区双向转移的有效运营机制。产业与市场的双向转移可以在降低成本、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平衡。因此,我们可以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已经开展的“3+1俱乐部”对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产业和市场的情况,开展跨地区的市场和产业对接活动。
(5)协助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共同联合品牌商和经销商,实现南北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和联合,推动产业与市场的双向转移。要通过举办大型产销对接会的形式,把“对接会”作为纺织服装各类博览会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外向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型和出口外销型企业应进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平台建设工作,迎接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的全面内需时代。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相关资讯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资讯排行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打赢“生存战”,看日本纺企如何上演合纵连横
- 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向“新”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